沈帥青:港童運動量 竟達全球平均數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7/02/21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中大參與的國際研究顯示,本港學童參與的體力活動量,剛觸及全球平均數,看似還好,但細看之下原來僅獲評D級,即不足一半人達到每日運動1小時的國際標準,可怎補救?

根據世界衞生組織,缺乏體力運動,是排名第4的死亡風險因素。學童靠運動訓練好骨骼和肌肉,健康功效可延續至成人階段,挪威科技大學近月更首度證明,運動有助降低兒童的抑鬱機會,對於近日接連有學童輕生的香港,尤有啓示。

今次研究發現,38國家及城市的兒童普遍無法滿足體力活動建議,亞洲不少國家如南韓比香港還差,中國內地更是環球墊底。學者將低運動量歸咎席捲全球的電子化、自動化及城市化等現代經濟發展,其實不是甚麼新奇事,問題倒是港童還要面對沉重功課壓力,雙職家長又沒甚時間或精力跟子女結伴運動,故整體表現最好的斯洛文尼亞、荷蘭及丹麥3國,值得借鏡。

唯一運動量獲評A-級的斯國,男、女生均約八成人達標,遠遠拋離別國。一般學生平日至少3分1時間於校園度過,教育政策直接影響學生有沒有足夠運動。斯國政府推行中、小學強制運動課,每年級設統一教材,幾乎全部學校都有至少一間體育館,每年4月更有全國學童體能評核,提供大量數據予教師及研究員改善教學。相反,本地學校輕視體育課,近8成學校每周只有兩節,體育老師往往要兼教其他學科之餘,臨近公開試體育課更常被學術科目所侵蝕,未來或可禁制此做法。

中大學者認為,港府將運動推廣的資源集中於精英運動、社區設施及大型活動上,未有將體育普及推廣至不同階層、年齡,正好跟荷蘭、丹麥迥異。將軍澳香港單車館外禁踩單車,可謂港府漠視普及運動的明證。荷、丹能於研究搶佔高位,一大原因是當地坐擁友善單車文化,學生單以單車往返學校,已有不少運動量。丹麥有多達1.4萬個體育會,近四成國民是會員,既能坐在場邊觀賽增加興趣,亦能落手落腳做運動,令體育成為國家文化生活一部分。 

按照今次研究,場地等硬件不是學童運動的最重要助力,否則津巴布韋等發展中國家不會獲得理想成績,鼓勵學童放下手機、外出伸展反而更重要。英國記者Lucy McDonald曾跟丹麥同業Nina Kragh交換居所生活,驚覺哥本哈根不同年齡的小孩都能獨自在街上玩耍。本港僱主未必如歐洲般,可讓僱員彈性上班照顧兒女,但雙職家長始終要為他們鬆綁做運動,孩子做完功課後或可請親友家傭帶他們到街上玩,飯後能結伴跑步、踏單車則更好。
 
由歐洲3國例子可見,學童健康必須由整個社會共同推廣,政府、學校、商企及家長等所有持份者要全方位支援,才能扭轉或至少遏止數碼世代學童運動不足的嚇人走勢。

整體評分最高3國情況
斯洛文尼亞:6至18歲組別中,86%男生、76%女生每天運動,當地絕大部分19歲以下人士每年4月要參加校本體能測試,協助來年調整學生的運動量。政府構構中教育、體育及科學隸屬相同部門,不同年級各有全國統一的體育課程,小學生每年額外有5天運動日,並享有免費課外活動

荷蘭:設《教育法》鼓勵校方讓學童每日在校園參與45分鐘體力活動;2014年起試行"Everything is Health"計劃推廣包括運動、戒煙酒在內的健康生活,結合中央及地方政府、體育界、商企、護理提供者及公民社會組織,共同分擔公共健康的擔子,支持可持續生活

丹麥:官方相信體育不止有利健康,對民主及社會融和亦有裨益,表明精英及普及運動並重,550萬國民中,有200萬參加了全國1.4萬個體育會。地方政府資助體育會協辦體育賽事,吸引民眾觀賽,當地約四分三兒童和青年,以及一半成人定期運動
資料來源:綜合報道

撰文 : 沈帥青